
出版信息
書名:中國古典學(第六卷)
主編:杜曉勤
執行主編:周興陸
主編助理:胡 琦
ISBN: 978-7-301-35931-0
定價:128.00元
目録
在“言立文明:古代文藝思想傳統與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設”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致辭 (杜曉勤)
《張少康文集》與古代文論研究專欄
以文學史爲本的古文論研究——張少康先生學術成就的一大特色(葛曉音)
張少康的中國文論研究和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建設(黃維樑)
縱探源流、橫銓衆説——張少康教授的古典詩學研究淺述(錢志熙)
關於劉勰論“文”之“道”義的再思考——張少康先生《文心雕龍注訂語譯·原道》篇讀後記(陳允鋒)
張少康的古代文論、美學範疇研究及其理論開拓(李健)
略論張少康先生在《文心雕龍》版本校勘學上的成就(王術臻)
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研究
中國文論特有的“閱讀-創作論”(蔡宗齊 陶冉)
沉着痛快:漢民族文藝審美論的一個典型(郭鵬)
中國古代文論中的範疇研究(王明輝)
中國文學“精神”史論略(時勝勛)
上古中古文論研究
關於中國詩學易學闡釋的論證(李瑞卿)
《莊子》的三重陌生化敘事及其審美效果探析(王慧玉)
《文心雕龍》的時代感、普遍性與關鍵概念疏通——以《風骨》《總術》爲中心(陳特)
句字與舞容:《文心雕龍·章句》“綴兆”解詁(胡琦)
韓愈古文“抑遏蔽掩”説闡釋史(胡晨暉)
劍鋒未肯等閒磨——山東萊州南五里村宋代壁畫墓出土文字補正及其他(廉萍)
明清文論研究
《雅頌正音》:明初詩學觀念的集中展現(左東嶺)
正德年間復古派詩歌取法初唐考論(許鑫輝)
葉燮詩道關切的歷史意涵——兼論古代詩道詩學的内涵與理論特點(郭鵬)
世變與詩心:試論清初才媛徐燦《秋日漫興》詩中的美感特質(沈沫)
從鴉片戰爭詩歌看清人對“詩教”傳統的高揚與虛置(王宏林)
近代文論研究
文學理論批評的近代轉型(周興陸)
限格惟求兩句工——鄭水心《詩鐘全貌》淺論(陳煒舜)
“江湖正自傷搖落”:近代詩宗黄節詩歌、詩注、詩論發微(任小青)
首都圖書館藏鉛印本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批評》整理(張鈺筱)
“言立文明:古代文藝思想傳統與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設”學術研討會綜述(陶冉)
編後記(周興陸 胡琦)
徵稿啟事
内容提要
張少康的中國文論研究和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的建設
黃維樑
提 要:張少康教授是中國文學理論研究的傑出學者,成果豐碩,貢獻巨大。《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是其力作之一,體大思精,深受好評,印刷多次,影響深遠。他是《文心雕龍》專家,先後出版數本專論,精益求精,對“龍學”一些關鍵議題提出獨到看法,爲士林所重。本文點評這些論著,對張氏《文心雕龍》體系的論述特别關注,並由此引申出對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設的討論。本文認爲《文心雕龍》是中國文論的“龍頭”,以此經典的内容爲本,加上中國古今其他文論的重要觀點,以及西方古今重要的文論説法,合成一個中西“互鑒”、有中國特色的文論話語體系,應是中華學者努力的方向。本文作者嘗試建設了這樣的一個體系,簡稱“情采通變”體系。
關鍵詞:張少康 中國文論 文心雕龍 “情采通變”體系 文論話語體系建設
縱探源流、橫銓衆説——張少康教授的古典詩學研究淺述
錢志熙
提 要:張少康先生在二十世紀後期到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充分認識到古典詩學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研究的重心與中心;“縱探源流與橫銓衆説”是其古典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造詣所在。從《先秦諸子文藝觀》到《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其詩學研究不斷深化,不斷接近詩學本體,既認真吸取了批評史、文學史的研究成果,又提出了很多創新性的見解。張先生的古典詩學研究具有鮮明的理論性,即融會古今美學,其特點在於對中國古代詩學家理論與批評的詩歌藝術本質及藝術規律的闡述,而在對具體理論的闡述中,能夠揭示其與不同時期理論的同異以及呼應關係,並爲詩論史與詩歌史、詩歌藝術的研究相結合提供了典範。
關鍵詞:張少康;古典詩學;詩學本體;縱探源流;橫銓衆說
關於劉勰論“文”之“道”義的再思考——張少康先生《文心雕龍注訂語譯·原道》篇讀後記
陳允鋒
提 要:《文心雕龍·原道》篇居“文之樞紐”之首,乃全書理論之“本”,義理豐贍而複雜,既是研究之重點,也是研究之難點,故論家甚衆,歧解紛出。反觀既往學術簡況,就研究進路而言,實存在兩種思維誤區:一是絶對化的二元對立思維,二是單向綫性的靜態思維。《文心雕龍注訂語譯•原道》篇“簡析”則迥然不同,擘肌分理,博觀圓照,在思想源流梳理、義理闡釋、融會貫通以及注重創新等方面,別開勝境,為學界提供諸多啟示,誠宜仔細參詳。至如持之以恒、不懈叩問、直面疑難的學術精神,尤為可貴,令人心嚮往之。
關鍵詞: 劉勰 《文心雕龍》 《原道》 注訂語譯 學術勝境
張少康的古代文論、美學範疇研究及其理論開拓
李健
提 要:在中國古代文論與美學研究領域,張少康先生是一位具有特殊能力並做出特殊貢獻的學者。他具有很高的文學理論和美學素養,能夠隨意抓起中國古代文論和美學中一個理論性很高的範疇或論題,站在當下的學術立場進行哲學或美學的辨析,深度揭示其理論價值。他的範疇研究,大都由問題引領展開,一般不採取全景式的描述,對進入他視野的每一個範疇,都悉心考量,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具有明確的針對性。他別出心裁,用範疇網織了一個古代文學創作論的理論系統,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的豐富,而且彰顯了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的理論特色與理論價值。張少康先生的研究具有經典的示範意義。
關鍵詞:張少康 古代文論與美學研究 範疇 理論開拓
略論張少康先生在《文心雕龍》版本校勘學上的成就
王術臻
提 要:張少康先生對《文心雕龍》版本素有研究,他主持編纂了《文心雕龍資料叢書》,收録最具校勘價值、最珍貴的版本七種,爲學術界研究《文心雕龍》版本和從事文本校勘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張先生爲每種版本写作提要,有不少精到的版本考證,爲前人所未及。張先生作《文心雕龍注訂語譯》,花力氣對《文心雕龍》文本進行全面校理,其中許多結論與前人不同,體現了張先生獨到的眼光,尤其是在一些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上,張先生都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判斷和解説,最終産生了一個全新的高水平的《文心雕龍》文本。
關鍵詞:張少康 《文心雕龍》 版本 校勘
中國文論特有的“閱讀-創作論”
蔡宗齊 陶冉
提 要:在中國文論傳統中,“閱讀”與“創作”並非像西方文論中一樣彼此獨立,而是密切相關,並在明末清初合流成一種“閱讀創作論”。這條合流的綫索最早可追溯至《莊子》“庖丁解牛”的“道”“技”合一,陸機、劉勰等人論神思創作時强調閱讀古人經典、體察詩人“文心”,得以奠定二者關聯的基礎。唐宋以後,閱讀與創作的辯證統一分別在經學和文學兩個領域分門發展。韓愈爲劉勰的“文心”感悟進行具體化且富有詩意的描述。嚴羽的參悟論進一步闡發閱讀創作之關聯。同時,韓愈、朱熹等人就有關學聖、修身、讀書等話題的論述深化了閱讀聖賢經典與自我創作的關係。降及明清,復古派、竟陵派等群體作爲推動閱讀、創作合流的重要力量,更前後相續地在習古、擬古中鞏固、重審閱讀與創作的關係,以求與古人“提魂攝魄”。戴君恩等人的“臆解”説理論则繼續拓展着經學領域閱讀創作論的空間。如上所形成的洋洋大觀的閱讀創作論,成爲世界文學語境中一套獨特的理論話語。
關鍵詞:閱讀 創作 合流 閱讀創作論
沉着痛快:漢民族文藝審美論的一個典型
郭 鵬
提 要: “沉着痛快”是古代文藝思想史上極具貫通性、適用性的風格批評範疇,並拓展衍化爲一個意義豐富的文藝審美論“共同體”。“沉着痛快”源於南朝書論,其確切的內涵指涉尚需重加辨析。“沉着痛快”在宋代再次復興起來,成為跨越幾乎所有文藝體類的審美風格論術語,在詩、文、書、畫、詞、曲等體類的批評中都有運用,輻射頗為廣泛,不同用例的含義亦有差異。本文擬採取綜合的角度,全面考辨“沉着痛快”的邏輯含義與歷史内涵,以求取得更深入的理解與認識。本文認為,無論是語詞形式,還是理論重心及批評應用,“沉着痛快”均反映了漢民族文藝審美認知中相對相生、異質共美的心理觀念,反映了士人對於藝術人格的內在豐富性和自由之美的崇尚與追求;“沉着痛快”文藝審美論的起與伏、沉寂與繁榮,與士人個體和群體特定的身世際遇、歷史境遇,以及認識論的變遷有直接關係。
關鍵詞: 沉着痛快 文藝審美論 士人精神 自由之美
中國古代文論中的範疇研究
王明輝
提 要:古代文論中的範疇研究歷經1949年以前、1949年至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90年代、21世紀等五個發展階段,大體可分爲六種研究範式,體系研究與關鍵詞研究成為當下範疇研究的主要範式,其中得失值得總結和反思。範疇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仍值得討論。構建理論體系需立足歷史還原和情感體驗,且須符合中國傳統思維特點;對範疇的界定、定義需結合具體問題討論,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有理論性範疇與通行性概念之別;不宜把古代文論範疇研究變成以古代文論為材料的範疇研究;要警惕文論範疇在數字技術、量化研究背景下成為一種數據,喪失自身研究的合法性。研究者追求技術與人文互相配合的同時,當堅守人的尺度。反對套路式或從話語到話語的範疇研究,應堅持“功夫在詩外”,注重史論結合,範疇研究要回歸作品、回歸批評家、回歸文化傳統。
關鍵詞:範疇研究 體系 關鍵詞 研究範式 反思
中國文學“精神”史論略
時勝勛
提 要:中國文學“精神”是從美學角度而言的,主要是審美精神,指中國文學撲面而來的精神氣息,帶給人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從理論形態而言,在先秦兩漢,詩騷代表着中國文學“精神”的起源;在魏晉南北朝,中國文學“精神”論漸次展開;在唐代,中國文學“精神”論呈現風格化狀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宋元明清,中國文學“精神”論呈現普遍化趨勢,蔚為壯觀。從藝術形態而言,魏晉風骨、陶淵明詩、盛唐氣象等代表着中國文學精神的若干突出節點,形象化呈現了中國文學“精神”,是中國文學不可多得的“精神高峰”。將理論形態和藝術形態的中國文學“精神”結合起來,可以增進學界對中國文學美學價值的更全面的理解,進一步促進中國文學精神走向當下,激發當代文藝創作。
關鍵詞:中國文學 美學 精神 審美精神
關於中國詩學易學闡釋的論證
李瑞卿
提 要:中國易學闡釋是包含符號體系與具身實踐的本體闡釋。中國易學闡釋有其尺度、知性與審美。作爲本體論或方法論,與胡塞爾、海德格爾不同,中國易學闡釋界域是在心—物的認知關係、實踐關係中構成;心物認知關係模式是獲得直觀、抵達現象界的途徑。中國易學闡釋既重視意義的確定性,又原發性地構建了意義生發的闡釋架構與符號系統,有助建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中國詩學易學闡釋三原則,即:一神兩化、觀物取象、意在句中。
關鍵詞:自然之數 意向性 主體 實踐 物
《莊子》的三重陌生化敘事及其審美效果探析
王慧玉
提 要:《莊子》以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創造了一個瑰麗的文學與哲思的世界,歷來學者們對《莊子》藝術成就的研究成果不勝枚舉,而《莊子》中廣泛地使用了陌生化敘事,並且產生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效果,這一點並没有被充分地關注和討論。《莊子》中的陌生化敘事分為自我陌生化、故事中對象設定的陌生化和讀者陌生化三重方式。這些陌生化敘事方式的使用激發了讀者自由的想象,在閱讀過程中會伴隨着陌生化敘事塑造的藝術形象而形成豐沛的情感體驗,並在閱讀中自然而悟道,感受到《莊子》審美意趣帶來的藝術魅力。從陌生化敘事的角度對《莊子》的解讀提供了《莊子》研究的新思路。
關鍵詞:《莊子》 陌生化敘事 審美效果
《文心雕龍》的時代感、普遍性與關鍵概念疏通——以《風骨》《總術》爲中心
陳特
提 要:《文心雕龍》所談多爲“不屑古今”之理,但劉勰撰作此書,本立足於指導創作,其中自然有不少具備鮮明時代特徵的痕迹,某些關鍵概念更是直接應對着劉勰對當代文風的看法。若誤將針對當下的時代特徵當作普遍元素,則不免在疏通若干關鍵概念時有所舛誤。在“下篇以下”,尤其是在《風骨》與《總術》篇中,劉勰對“辭”“采”的若干論述,便具備鮮明的時代感,且富於戰鬥性;然而,與之“戰鬥”的相應概念(“風骨”“術”)却是具備普遍性的準則。釐清這一組概念,不僅能幫助我們讀解具體篇章,還能揭示出《文心雕龍》系統之立體性。而“時代感”與“普遍性”的立體結構,正是劉勰“折衷”的具體體現。
關鍵詞:時代感 普遍性 風骨 術 辭采
句字與舞容:《文心雕龍·章句》“綴兆”解詁
胡琦
提 要:《文心雕龍·章句》闡釋“章”與“句”之關係云“其控引情理,送迎際會,譬舞容回環,而有綴兆之位”。“綴兆”一詞,出於《禮記·樂記》,前人注釋或言之未詳,或沿孔穎達《禮記正義》之説,釋爲“連綴”,皆不夠準確。本文綜合《禮記》中數處有關“綴兆”之記述,嘗試還原其本義,認爲“綴”當從鄭玄說,釋爲“酂”,指舞者聚集的標準點位,“兆”則是集體舞隊行進所至的最大範圍。劉勰之言“綴兆”,當有取于《樂記·賓牟賈篇》所述大武之表演情形,言舞隊在定位中變化,傳遞出整體的象徵意義。《章句》篇以舞喻文,其要義在於指出結構性“定檢”在文章表達中的作用:整篇中思維和情感的連貫和變化,乃是建基於字句“條數”、句間呼應聯繫等具體的形式要素。這與宋代以後章法論頗有異趣。文字形態的章句經由誦讀形成語流,產生前後送迎,回環相顧的效果,正可呼應舞蹈藝術的時空綜合性。考釋樂舞術語“綴兆”對《雕龍》文學理論表達的影響,不僅可以更細緻準確地理解原篇前後的邏輯關係,亦能更深入地認識中古時期文論與樂論的互滲。
關鍵詞:《文心雕龍·章句》 綴兆 《樂記》 句法 誦讀
韓愈古文“抑遏蔽掩”說闡釋史
胡晨暉
提 要: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評價韓文“抑遏蔽掩”,凸顯其藏鋒斂鍔、含蓄深沉的特徵,是依據歐陽脩及自己的文道觀念和審美理想對韓愈文風進行的揀擇與創造性闡釋,其中蘊含着對充實純正、內斂深沉之“道”及自然平易、紆餘委備之文風的審美追求,與“氣盛言宜”“道勝文至”等文論觀點一脈相承。林紓基於課程教學需要,以“斂氣而蓄勢”闡釋“抑遏蔽掩”,是從文法論層面對蘇洵觀點的引申,探討了包括重氣勢、立主腦、忌直率及一系列筆法等在內的文章具體作法,並落實到了具體的韓文點評,具有指導古文寫作的意義,體現出明確的傳承古文的意識。劉寧教授《同道中國》從文化精神的高度對“抑遏蔽掩”說做出了新的詮釋,認爲韓愈“抑遏蔽掩”的文風是其“强烈的用世之心”與“高絕的內聖追求”的微妙融合,用世不得與內聖追求的張力使得韓文呈現出一種“不怨之怨”的深沉力量,這既是對儒家傳統文教的超越,也是對屈騷抒情範式的新突破。
關鍵詞:抑遏蔽掩 韓愈 蘇洵 歐陽脩 同道中國
劍鋒未肯等閒磨——山東萊州南五里村宋代壁畫墓出土文字補正及其他
廉萍
提 要:山東萊州南五里村宋代壁畫墓墓壁上發現有墨書墓誌、題記等,發掘簡報及相關論文對題詩、墓誌、題記等文字的辨認釋讀尚有不充分之處,試作補充。
關鍵詞:萊州南五里村宋代壁畫墓 題詩 墓誌 題記
《雅頌正音》:明初詩學觀念的集中展現
左東嶺
提 要:《雅頌正音》是明初一部重要的詩歌總集。其作者劉仔肩以布衣客居南京,又渴望仕進臺閣,爲其作序的宋濂與張孟兼則是當時重要的臺閣文人。由此,宋濂之序文體現了重“道”與平和的詩學觀,張孟兼之序文則顯示其鳴盛與抒寫性靈的獨特詩學觀念。通過對於其中所選詩歌作品的歸類分析,可知《雅頌正音》體現了劉仔肩複雜立體的詩學思想:既推崇臺閣文人的詩壇地位與宣揚鳴盛的詩學理想,同時也表彰隱逸詩人而欣賞超然境界的詩作,而且對那些表達真摯情感與清新流麗的詩作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由此可知,劉仔肩“正聲”的內涵,乃是明初詩壇多聲部的合音,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此種詩學觀念既有別於元末,也不同於永樂之後,而是洪武初年詩學思潮的真實體現。
關鍵詞:明初詩壇 詩歌總集 臺閣鳴盛 隱逸超然 真摯清新 立體多元
正德年間復古派詩歌取法初唐考論
許鑫輝
提 要:明清詩歌流派研究常以取法對象作爲流派的標誌。後人關於流派取法的認知,不僅與流派人物的詩學論述有關,也受到文學史層累敘述的影響。嘉靖初期,士人批評李夢陽、何景明爲首的復古派學杜,出現以學唐初取代學杜的“初唐派”。在更替模式的敘事影響下,復古派整體取法初唐的歷史被淡化,個體取法初唐被建構成晚期思想轉向。實際上,復古諸子早在正德前期於閱讀、應酬或學詩等維度均已旁及初唐。他們的取法主張在友人、門徒之間傳遞延續。合觀李夢陽、何景明正德初年的七古唐初體,部分詩意共同指向對劉瑾亂政的諷喻。
關鍵詞: 辨體 效唐初體 意調 風人之義
葉燮詩道關切的歷史意涵——兼論古代詩道詩學的內涵與理論特點
郭鵬
提 要:葉燮詩學思想的核心是詩道關切。在儒家詩學發展演進過程中形成的詩道傳統到葉燮那裏被一再強調,其目的則在於廓清詩壇弊端以維護傳統的詩道。葉燮對詩學的歷史積弊與當時詩壇的各種有損詩道嚴肅性的思想與行為都能有針對性地予以抵斥,並相應地提出自己的主張。從葉燮維護詩道詩學的正統性與嚴肅性角度考察,傳統的詩道詩學發展到葉燮,已經完成了自身理論體系的構建。因此,可以對古代詩道詩學的理論特點進行分析闡述。同時,在葉燮進行詩學理論敘說的過程中,他關於正統詩道詩學的存在現狀和發展前景都頗有憂慮,並能結合詩道詩學發展演化問題提出解除憂慮、走出困境的設想。將葉燮詩學置於這種角度考察,有助於對古代詩學中詩道問題的理解,也有助於對清代詩學發展內在脈絡與演進軌跡的把握與認識。
關鍵詞:儒家思想 詩道 詩道詩學 葉燮 歷史意涵
世變與詩心:試論清初才媛徐燦《秋日漫興》詩中的美感特質
沈沫
提 要:明末清初才媛徐燦素以詞著,但其詞作散佚過半,所存詞作並不足以反映徐燦創作的全貌。本文認為,現存較為完整的徐燦詩也應引起關注和探討。《秋日漫興》是徐燦暮年創作的一首七律組詩,也是她詩作中的“冠冕之作”。在這組詩中,女詩人直承杜甫辟出的詩學蹊徑,將人生時空斗轉、朝代興衰汙隆、世事情景瞬遷等一一消融之後付諸楮墨。組詩與詩人溫柔敦厚的品格匯成一體,在句法構造、情感鋪陳、意象運用中實現了對閨閣詩的突破,把組詩變成了一曲現實與史實、典範與典故、感懷與感情協奏的複調組歌。詩人突破閨閣詩人自傳性的傳統,接續了中國詩學的一個譜系,把跨越時空的山河風物連接起來,不僅僅表現出常有的那種秋深的飄零落寞感,更表現出一種已然於荒老天地之間的歷史孤獨感,一種看破世間沉浮而轉向內心隱遁的幽靜冷寂感,從而大大豐富了悲秋題旨的意象體系。
關鍵詞:秋日漫興 才媛詩 徐燦 拙政園 美感特質
從鴉片戰爭詩歌看清人對“詩教”傳統的高揚與虛置
王宏林
提 要:“詩教”理論涉及對作品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社會功用及詩人品格等多方面的要求,在清代居於論詩總綱的地位。結合清代祁寯藻、張維屏、翁心存等人在鴉片戰爭期間的詩歌創作來看,清人對“詩教”傳統並排一味高揚。遠離政治中心的在野詩人基於位卑不忘憂國的傳統使命感,能夠踐行這一傳統。相對而言,在朝高官有意回避重大社會政治題材,詩歌主要書寫婚喪嫁娶、宴飲送別等日常生活,體現出鮮明的日常化傾向。清代高官對“詩教”的虛置是晚清政治生態惡化的縮影,表明官方主流觀念並非完全主導詩人的創作。
關鍵詞:“詩教” 鴉片戰爭詩歌 日常化 翁心存 曾國藩
文學理論批評的近代轉型
周興陸
提 要:隨着近代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的進程,在外來文化的激發下,經過積累與漸變後實現質的飛躍,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晚清學術注重經世致用、文論强調文以載道,在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失敗後發展爲服務於“國民變革”的“三界革命”,到了新文化運動時期被提升爲文學革命,乃至後來的革命文學論,體現出鮮明的功利主義。中國文學的情感論,從晚明疏遠政治的“獨抒性靈”說,發展至晚清促進社會變革的“尊情”論、“志士之詩”論、“摩羅詩力說”,五四時期升華爲“人的文學”“平民文學”,進而提升到無產階級的爲人民大衆服務的文學。晚清的駢散之爭蘊含着對文章的特點和獨立性的自覺,在近人引介西方審美主義純文學觀念的背景下,轉换爲劃分實用與審美的純雜文學論的分野。
關鍵詞:經世致用;文學革命;情感論;駢散之爭;純雜文學觀
限格惟求兩句工——鄭水心《詩鐘全貌》淺論
陳煒舜
提 要:1950年代,香港海角鐘聲雅集以詩鐘創作為宗旨,頗為活躍,而社員鄭水心(1900-1975)不但主編《海角鐘聲》兩集,還撰成《詩鐘全貌》一文,為初學者指示門徑。時至今日,《詩鐘全貌》雖然罕為人知,卻是研究香港詩鐘的重要文獻。且鄭水心工於詩詞,1949年後長期執教於香港各大專上院校;對於當時有志於詩詞創作的年輕學子來說,《詩鐘全貌》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有見及此,本文以《詩鐘全貌》為中心,窺測戰後香港之舊詩創作狀況於一斑。
關鍵詞:鄭水心 詩鐘全貌 詩鐘 對聯 香港舊體文學
“江湖正自傷搖落”:近代詩宗黃節詩歌、詩注、詩論發微
任小青
提 要:嶺南近代詩人黃節詩學著述豐富,旨趣淵放。其《蒹葭樓詩》中關於樂人、樂曲主題的吟詠,充斥著世運大異的無限哀痛和揮之不去的亂離之感。大量的箋詩著作,“以詩證史”“以史論詩”,往往聯繫時勢進行推演發揮,體現出“我注六經”與“六經注我”的詮釋特點。作為南社詩人,黃節標舉江西詩派的“氣格”論,呼籲重建慷慨任氣、胸次不俗,骨格超凡的詩貌。他賡續阮籍《詠懷》詩的傳統、杜甫的詩史精神,抒發動盪時局下的憂生憂世之嗟。黃節詩學著述中的微言大義對於認識民國社會舊派文人思想上的曲折變化有重要意義,值得詩學史加以關注。
關鍵詞:黃節 變風變雅 我注六經 氣格
編後記
周興陸 胡 琦
中國現代學科體系中的“文學理論”,可追溯至1904年初頒佈的《奏定大學堂章程》中國文學門的“古人論文要言”,至今已邁過了兩個甲子。近現代學人,置身於百餘年的文藝實踐,或别求新聲於異邦,或堅守傳統以開新,踏出中國文論的道路,推動中國社會、文化的現代轉型和發展。當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文學理論界應有新的作爲。
2024年8月,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高等學校文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聯合主辦了“言立文明:古代文藝思想傳統與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設”學術研討會,會上發布了《張少康文集》十卷本。張少康先生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史學科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執教60餘年,著述豐碩,桃李滿天下。《張少康文集》的推出,既是北大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一次歷史總結,也爲學科的開拓創新奠定了基礎。值此契機,本次研討會邀請來自海内外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資深名家和青年學者,探討如何扎根於中國文論傳統,總結現當代文學理論經驗,吸收外來文論資源,以建設富有當代生命力的文學理論體系。本卷“古代文論研究”專號是此次會議成果的集中呈現,遴選會議論文23篇匯爲一卷,並附録會議綜述和中國文學批評民國講義一種。
本卷開篇收録了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杜曉勤教授在此次會議上的致辭。全書包含五個欄目。欄目一收録的是此次會議中探討《張少康文集》與古代文論研究方法、學科建設的論文。葛曉音先生指出文論研究當以文學史爲本,黄維樑先生關注中國自身話語體系的構建,錢志熙教授强調詩學研究對藝術本質和藝術規律的探索,李健教授重視範疇研究的理論價值,陳允鋒教授、王術臻教授聚焦張先生在《文心雕龍》注釋、版本研究方面的成果,均是從不同角度闡發張少康先生文論研究的旨趣,揭示《張少康文集》的出版對當下文學理論研究的貢獻。
欄目二爲“中國文論話語體系研究”。蔡宗齊教授和陶冉的論文認爲,有别於西方閲讀、創作彼此獨立的文論體系,中國文論傳統中讀與寫密切相關,並合流形成一套獨特的“閲讀創作論”理論話語。郭鵬教授(北京語言大學)考察“沉着痛快”範疇的美學内涵,王明輝教授反思古文論範疇研究的經驗和得失,時勝勛教授則關注中國文學傳統中的審美精神。這些研究或提煉出中國文論中富有民族特色的範疇和命題,或從學術史的角度思考研究方法論,皆在中國文論横的體系的綜合宏觀研究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欄目三、四、五大致以時代先後爲次,匯集具體研究中國歷代文藝理論批評的論文。欄目三“上古中古文論研究”的幾篇論文,分别爲李瑞卿教授對中國詩學中易學闡釋的論證,王慧玉教授對莊子陌生化審美的析論,陳特、胡琦有關《文心雕龍》之《風骨》《總術》《章句》等篇章的疏解,胡晨暉對韓愈“抑遏蔽掩”説闡釋史的梳理,以及廉萍編審有關宋代出土壁畫詩文的考證。探賾經學傳統對文論的深層影響,關注早期文論命題如何經由後代的詮釋而發展嬗變,是這些研究中比較突出的兩個特點。
欄目四“明清文論研究”呈現出學界在近世文學思想史研究上的精深化發展。左東嶺教授的論文以明初劉仔肩《雅頌正音》爲核心,從編者背景、序文以及所選詩作等多個方面細致地析論其詩學思想;許鑫輝圍繞“辨體”等議題考察正德年間的復古派詩論。清代文論方面,郭鵬教授(山西大學)探討葉燮詩學中“詩道”的豐富内涵,沈沫考察才媛徐燦的《秋日漫興》,王宏林教授以鴉片戰争時期的詩歌爲例,分析“詩教”觀念在士人中高揚、虚置兩種不同的表現形態。以上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將文論觀念與文學作品緊密結合的研究趨向。
欄目五“近代文論研究”主要關注傳統文論在近現代的承繼與轉化發展。周興陸《文學理論批評的近代轉型》考察傳統文論中的經世致用、性靈説、駢散之争如何過渡爲現代文論中的文學革命、人的文學和純雜文學論;陳煒舜教授以鄭水心《詩鐘全貌》爲中心,探討舊體詩在香港現代文學中的位置,任小青則闡述了黄節詩論中重氣格、淑世救亡等特色。古代文學及其理論傳統與現當代文學的緊密關聯,近年來日益得到學界關注,或將成爲今後中國文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本卷亦收入了張鈺筱整理的民國年間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批評講義》一種;該講義推測當爲郝立權所著,是一部横向、系統的文學理論教材,體現了近現代學人融會西方文學批評理念,建立中國文論體系的嘗試,對今天仍有啓發意義。此外,本期卷末還附録了“言立文明:古代文藝思想傳統與中國文論話語體系建設”會議綜述,介紹此次會議的情況。
建設富有中國特色和現代精神的文學理論體系,任重而道遠。本次會議上,張少康先生在發言中提出,要以文學史的根底、開闊的理論視野,以及文獻考證的扎實工夫作爲文學理論研究的基礎。這不但是張先生多年研治古代文藝理論批評的甘苦之言,對當下學術研究的推進亦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探索中國文論的途徑和方式是多元的,在重視歷史實證可信性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深思沉潛,審問獨斷,凸顯理論建設的有效性,或許是下一步可以努力的方向。願以張先生之格言,與讀者諸君共勉。
內容來源:《中國古典學》第六卷
編輯:孫 宇
校對:蔡千千
審核:杜以恒